不读名著怎能当语文老师

时间:2005年04月26日 | 作者: 信宣处 | 访问量:

专家质疑:不读名著怎能当语文老师




  “中学生热衷于报考外语系,成绩较差的学生才报考中文。”“中学忙于高考,大学忙于英语考级,中文系学生不读名著,母语教育堪忧。”……
  昨日,复旦、南大和浙大等近十所高校的中文系主任、教授,以及本市数所重点中学的校长会聚一堂,在《新读写》杂志等主办的一场“长三角高校中文教学合作座谈会”上畅谈中学和高校语文教育如何接轨,并对大学和中学教育进行反思,碰撞产生出许多智慧的火花。
  中文系学生不读世界名著
  “包括中文系学生在内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严重匮乏!”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每学期开始都会和新生聊天,但每次都失望:这些新生基本没有读过世界名著,即使读过也是“快速读”、“压缩读”,名著的人文精神并未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去。
  上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文虎对此深有同感,他每年也会对中文系新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不要说外国名著,就连中国名著也看得很少,文学修养普遍不高。现在上海在进行二期课改,不少学生到学校实习后,发现有些语文篇目在老“教参”中无法找到,他们就大眼瞪小眼,不会上课了!其实这些篇目不少都是名著中的选段。因此,这样的老师怎样能讲出精彩的语文课呢?
  上师大中文系主任黄铁池补充认为,学生在中学阶段围绕高考转,到了大学,前三年忙英语考级,后一年忙着实习找工作。同时还面临着通俗文化,如网络、电视、流行歌曲等等的干扰。由于缺乏文学素养,他们对文学、高雅文学、评判文学等都搞不清楚,这些学生毕业后担任语文老师的结果可想而知。
  中学年轻老师语文素养差
  北郊高中校长郎永中说,去年学校来了一批本市某知名师大中文系实习的学生,他们几乎都没看过外国名著,人文素养普遍不够,不仅是文学,音乐也是一点不懂。“其实不仅是他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中文素质、文学功底普遍较差。”他认为,高校中文系的生源不好,与中学教育急功近利有关。当这批学生还是高中生时,学校拼命抓考试,“以题目为中心,以分数为目标”,而语文很容易成为高考分数的一大软档,同学辛辛苦苦补课半天,不一定能考120分,而同样的功夫花在外语、数学上,则很容易得到回报。文科考生的首选志愿基本都是外语系,一般来说什么都“不行”的学生才考中文系。
  高中生没有“语文胃口”
  “学生对语文学习很难提起兴趣!”“很多学生不会学习语文!”“很多学生不会运用语文!”……对这一切,在座的各重点中学校长也不讳言。曹杨二中校长王志刚认为,中文就像中药,学习起来要“用小火慢慢温”,需要长期积累,而现在学校教育普遍功利,学生不愿意为了两三分之差而花费大力气去学习语文。
  “中学语文教育缺乏美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复旦大学系副主任汪涌豪认为,大学语文教育重视文学,中学语文教育重视文法,文学来自真实的生活,充满真实的评价,蕴涵着“真善美”,是生活的全部;文法则属于技术范畴,虽精确但相对枯燥,是“孤明”。语文老师习惯将课文“肢解”后传授,力争将知识点“说细”、“说透”,从而疏忽了对文章整体性的理解,不能发散母语的魅力,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弃感。
  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莫砺锋认为,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接受“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哪怕成绩再好,也不是高校和社会欢迎的学生。上学期南大曾开设带有实验性质的“巅峰体验”课程,由三名博士生导师为大一学生上小班课,希望能产生互动的气氛。但是,结果让人失望,学生始终没有讨论的意识,最终又回到了“满堂灌”。
  大学和中学之间需要“桥梁”
  高校和中学专家最后达成共识—-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应该多交流,达成对接。各家高校的教授们均认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高校中文系与中学语文教育保持一种“双向互动”的态势,即双方互相靠拢。
  曹杨二中校长王志刚认为,学校可以多搞一些语文活动邀请一些教授或作家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同时,希望和高校加强合作,互相指引,紧密合作。
  北郊高中校长郎建中则向大学教授们发出了邀请,建议大学语文教授到中学来进行指导,此外,学校还很欢迎大学教授对中学的学生社团尤其是文学社团进行扶持和指导。


新闻晚报 李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