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我们不如换个词
时间:2008年09月24日 | 作者: 信宣处 | 访问量:
珍珍的妈妈非常惊讶,没想到这次老师找她谈话,谈论的竟然是“早恋”这个问题,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听话勤奋好学的女儿竟然“早恋”了。珍珍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也很不错,老师很喜欢她,也正是因此,老师在跟家长“汇报”这件事情的时候,态度还是很客气的,要是换了那些学习成绩差又捣乱的学生,老师早就冷嘲热讽一番了。
老师拿出了指证珍珍的“证据”——几张纸条,是她和同座的男生相互写的,被老师没收而来。另外,据说有同学目击他们放学之后牵着手在路上走。“这么小就懂这些,不及早管以后可就坏了。”,老师皱着眉头语重心长地对珍珍的妈妈说。
珍珍妈妈被老师的话说动了,生气极了,一种羞愧的感觉占据了她的大脑,她的耳边似乎都想起了街坊邻居在背后说着悄悄话:“她孩子这么小就早恋,怎么教育的……”带着这股怒火,妈妈回家狠狠地打了珍珍,珍珍哭得泣不成声。妈妈大叫着:“你要再敢跟那个男生好,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这次“暴力惩罚”似乎起到了作用,老师说最近珍珍已经不跟那个男生说话了,放学也不在一起走了。可是,从这以后,珍珍的学习成绩却渐渐变差了,老师经常看到她上着课眼神却是直的,不管怎么跟她谈她都打不起精神来,人也消瘦了很多……一年多过去了,一天妈妈在一个胡同口里竟然看到了她跟一群社会“小混混”抱在一起,手里还夹着一根没有燃尽的烟……
心情心声
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家长常常流着眼泪说:“我管她难道管错了吗?”管当然没有错,可是管必须要看对象、分情况、选方法。
像珍珍原先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只要对她适度引导就能够让她意识到问题,强硬的管理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疏远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有的时候,所谓的“早恋”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可能只是一些其他问题的外部表现,例如缺乏安全感,需要关怀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可能是厌学的先照。让我们对这些问题区别对待:
★初恋式“早恋”
来源于对异性情感的“早恋”,这种情况下,早恋不如叫作“初恋”,每个人都会经历让自己难以忘怀的初恋,我们可以限制孩子“谈恋爱”,可我们不可能限制他的初恋。初恋是一种神秘而让人惊喜的体验,它会不知不觉来到,让人措手不及,我们可以不承认它的到来,但它却真实存在着,每个人的心理发展状况不同,生活际遇不同,初恋发生的年龄自然也不同。这种伴随着性激素而来临的情感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
如果孩子的“早恋”是他的初恋,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首先为孩子的长大而感到高兴,之后可以引导他如何面对自己的感情,了解爱情所需要付出的责任,了解目前的他为什么不适合去进行一场如同成人一般的“恋爱”。
★无聊式“早恋”
不得不承认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是有些枯燥的,而且在这种竞争体制下,学习常常很难得到成就感。而电视上、广告中那些俊男靓女的浪漫邂逅又是那么吸引人,那么让人难以忘怀,“如果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该多好呢?”这可能就是一部分早恋最初产生的心态。而且,就像我们之前谈到的“同侪压力”,如果自己的朋友里有一个人有了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那他也会坐不住了,毕竟,对于孩子来说“早恋”也是一种证明个人魅力的方,如果有个帅呆了的男孩子在学校门口等自己,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说也是虚荣心的极大满足。
这部分孩子更多的是把“早恋”看成一种“危险游戏”,而且这种游戏越危险越好,很多过早的性行为就是在这种危险心态中发生的,对于这种行为家长必须及时干预,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自由限制。另外治本的做法是给孩子培养兴趣,让他从做一些事情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可以减少他对学习的倦怠感,把精力更多的转移到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上。
★补偿式早恋
上面两种早恋容易鉴别,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够鉴别,而这种却补偿式早恋却往往本身就是由于我们的疏忽造成的。现在很多父母都是双职工,为了让孩子能够有更好的生活,常常在外面“忙事业”,很晚才回家,或者干脆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家,虽然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可是却缺少了童年很重要的东西——依恋。
心理学中有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个小猴子放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房间里有两个玩具“猴妈妈”,一个使用凉凉的金属做的,但这里放着奶给它喝,另一个使用绒布包起来的一个一样的猴妈妈,身边没有任何吃的东西。每次小猴子都会跑到那个金属妈妈那里吃奶,而吃完了立刻又回到了绒布妈妈那里,依偎在它的身上。这就是依恋,人类也有这样的情结。幼年时缺乏与父母依恋的孩子会产生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在未来的生活中,他会想方设法补偿。而早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异性的关怀和同性绝对不同,对于男孩子来说,渴望得到女孩子细心的关注,这种关注本身可能就是他的需要,对于女孩子来说,可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欣赏,而不是女孩子之间的那种嫉妒。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自己是在拿“恋爱”作为补偿自己缺口的“良药”,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本身由生理变化带来的躁动不安已经让他们心烦意乱,甚至可能焦虑、抑郁。这个时候有个能够关心自己、互相倾诉的对象是他们内心需要的驱使。
对于这样的孩子,关怀的效果大过惩罚。找到他们心中的缺口是什么,例如缺少父爱。给这个缺口对症下药是家长最需要做的事情。
★叛逆式早恋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很多女孩子过早的性行为是为了反抗自己的母亲。这种说法在今天未必适用,但却也能代表一些孩子的心态。
孩子从出生起在家庭中其实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尽管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可是,大人的话不能不听,不听话会遭到惩罚,这也是他们都明白的道理。于是孩子心中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反抗大人们”的冲动,不仅是为了冲破家长对自己的束缚,更想要得到他们幻想中的那种“绝对自由”。这个时候的他们,没有生存能力,还要依靠大人的抚养生活,不能那么浪漫的背上个行李就浪迹天涯了。所以似乎最好的反抗方式就是做那些让父母感到头痛的事情。
如果孩子的早恋纯属一种叛逆和反抗,就该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教育了。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太过刻板?让他以为老爸老妈总是会板起脸说话,让他以为自己的父母不通人情,当然,也可能正好相反,叛逆来自你对他的过度溺爱,认为什么都应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所以,在“教训”之前我们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问题出在哪儿了?如果只是一味的改变孩子而不改变自己是起不到效果的。
情商出招
爱情教育也要提早!这也许是一个出其不意的提法,但爱情教育其实是与性教育同步进行的。同时,爱情教育也是避免孩子在性方面犯错误的最好办法,让纯洁的爱情观去战胜生理上的冲动,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情绪中完成人生必须的一课。
每个人的爱情观并不一样,所以,爱情教育不能变成说教,家长也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这样也会影响他们未来对爱情的态度。最好的方法是引导与讨论结合,从小就让孩子有对爱情的认识,而这种认识随他的成长不断深入,会形成他自己对于爱情问题的态度。
简单说来,爱情教育可以这样进行
一、随机应变的教育
与性教育不一样,爱情教育中,知识成分相对较少,大多是观念和态度的养成,所以,愉快的心情是教育的前提,如果专门开辟时间,一本正经的教育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又是老一套的教条,不如随机应变,从日常生活中引出讨论。比如,看电视的时候,关于爱情的电视,孩子就可能发出疑问:为什么他抛弃了妻子,跟另外一个女人好了?这时就可以跟孩子谈谈关于爱情的责任,孩子也容易接受并且熟记于心。总之,生活是更好的教育,记住这一条绝对没错。
二、做孩子的爱情榜样
孩子的爱情观或多或少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不论你们的感情怎样,哪怕已经打算离异或者已经离异,都不要忘记做到“相敬如宾”。至少要让孩子明白你们对爱情的态度是认真的,不是随随便便的,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用心都会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为孩子的阅读精挑细选
当孩子到了三四年级时,老师会鼓励他们阅读世界名著。一来培养阅读能力,二来提高写作水平。不过名著大多是小说,而小说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关于爱情的描写,所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书目的时候,应该把把关。例如《简爱》就是一部不错的描写爱情的作品,而《呼啸山庄》就应该等到孩子大一些,具有了一定辨别力之后再读,类似的,在童话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取舍,因为孩子的观念可能会源于他最初的认知。
幸福笔记
说到这里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任务——为孩子列一个爱情教育计划。这个计划的起始时间一定要早,方法一定要深藏不漏。另外,最好是每次谈过这些问题后,都在幸福笔记中记录一下,包括你的话也包括孩子的话。这些记录是非常重要的“文献”,一来,你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教育还有哪些欠缺,尽力弥补。二来,这也是孩子对爱情的一张“成长地图”。随着他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加深,你也能从中看到孩子的成长。还有,幼年时期傻傻的、单纯的对爱情的认识也是一篇美妙的诗篇,留待未来的生活中你们一起去欣赏。
[出处:给孩子一个叫幸福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