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界定

时间:2011年10月20日 | 作者: 信宣处 | 访问量:

心理健康的界定


 


80年代,联合国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什么叫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交往健康和道德健康。”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身体上没有什么病,但心理不健康,心理素质不好,或者他对社会适应不好,那么仍然不能称为健康。


专家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因此作为学生,将来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所作为,不仅取决于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全的人格。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讲,心理健康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能力。


 


具体说来,心理健康包含以下10项内容: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在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尚注意以下几点:


1、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所谓的相对性是指,心理健康只有在与同龄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比较中,才能显现其价值。


2、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等级,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体。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之间难以分出明确的界限,换言之,心理健康不是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


3、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状态,心理健康者并非毫无瑕疵。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此人一定心理不健康。有的时候,只要他能适应社会生活,仍应视为心理健康。


4、心理健康是一个文化的、发展的概念。在同一时期,心理健康标准会因社会文化标准不同而有所差异。心理健康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校心理咨询室

分享到:
下一篇:
上一篇: